一、全面評估,衷中參西,強調個體化
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性不孕患者的治療,不僅要考慮子宮內膜異位癥給患者帶來的疼痛、月經不調等癥狀,更要幫助患者完成妊娠。因此,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認為首先應對內異癥性不孕癥的患者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評估,充分了解患者病情,從而在治療上達到有的放矢。在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性不孕患者的評估上,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強調“西醫(yī)辨病、中醫(yī)辨證”,即在傳統辨證論治的基礎上,借助現代西醫(yī)學的先進手段,結合西醫(yī)學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性不孕癥的研究進展,充分、綜合、全面、個體化地評估每一位患者。正如徐靈胎所言“先立病,后分證,乃診療之次第;病為綱,證為目,乃病證之格局”。
二、化瘀清熱貫穿周期治療
王老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病機根本在于“熱瘀互結”、“因熱致瘀”,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在臨證中傳承王老這一學術觀點,并在“清熱化瘀”基礎上結合女性生理特點,引入體質學說,將周期治療、體質學說和化瘀清熱有機結合。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在王老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經驗方白蓮散結湯基礎上,根據月經周期和患者體質進行個體化治療。經期尤重活血化瘀,去淫羊藿、補骨脂,重用皂角刺、莪術,加用川牛膝、桃仁等化瘀之品以因勢利導;經后期注重益精養(yǎng)血、調補沖任,加菟絲子、熟地黃等,意在補腎調理沖任,使患者“腎氣盛、精血充”“任通沖盛”而為胎孕準備好物質基礎,促進卵子發(fā)育,而白蓮散結湯中淫羊藿、補骨脂取“陽中求陰,陰得陽助而泉源不竭”之意;排卵期應加用活血化瘀、疏肝理氣之品,如赤芍、香附等促進陰陽轉化及卵子排出;排卵后注重溫補腎陽,維持黃體功能,以助攝精成孕,加用菟絲子、肉蓯蓉等補腎之品。對于體質虛弱患者,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往往不急于助孕,而先針對患者氣血陰陽的不足針對性地調護患者身體,多選用黨參、白術、山藥等藥物益腎氣,健脾胃,待脾胃強健、腎氣充足,方進行助孕的治療,可謂“磨刀不誤砍柴工”。
三、中藥內服外治,三位一體
盆腔的內異病灶在雌激素影響下,伴隨月經周期發(fā)生周期性的出血,導致周圍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和粘連形成,從而導致精卵難以結合、不易妊娠。針對內異癥盆腔微環(huán)境受損的病理特點,且考慮到不孕癥患者往往都是多方求醫(yī)、四處問藥,對于服藥多有畏難甚至抗拒等情緒,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在內服中藥的基礎上,主張中藥口服同時配合中藥保留灌腸、中藥封包及紅外線治療等外治療法,形成三位一體中醫(yī)藥療法。中藥保留灌腸的具體方法:腸道沖洗管伸入直腸約10-15ml,每次使用灌腸液約80-100ml,灌腸結束后囑患者采取膝胸臥位,保持約15分鐘方恢復正常體位,每次灌腸液至少保留2小時。中藥封包的具體方法:將配制好的中藥包隔水加熱至微燙,放置于患者下腹部臍恥之間,每次放置約30分鐘,同時配合紅外線治療。上述治療,每于月經干凈3天即可進行,每日一次,至患者排卵結束方停止。所用灌腸藥和封包中藥,均應根據患者體質進行辨證使用,針對每位患者進行個體化治療。中藥口服結合各種外用療法多途徑給藥,可有效地調節(jié)免疫功能,改善局部微循環(huán),祛瘀生新,以期病去經調、任通沖盛而受孕。
四、顧護脾胃,調暢心理
內異癥性不孕癥患者由于不能懷孕,容易引起肝氣郁結,情志不舒。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在臨床實踐中治療此類病患時,用藥過程中常常加入一些疏肝解郁之品如香附、柴胡等條暢氣機、疏導情志。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認為,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慢性疾病,需要長期的治療和管理,患者的依從性非常重要,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,首先便是建立醫(yī)患之間的信任。首診時非常重視對患者進行解釋、疏導,力求使患者清楚自己的病情、了解醫(yī)生的治療,從而提升患者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。久病必虛,內異癥性不孕癥需要長期服藥,且活血化瘀類藥物多屬攻邪藥,久用容易損傷脾胃。《內經》言“大積大聚,衰其大半而止”,陳淑濤主任醫(yī)師治療時不妄加攻伐,尤其對于積聚日久、癥瘕難消的患者,常常加上黨參、黃芪、炒白術等健脾益胃,以后天而養(yǎng)先天。
作者:楊君君